带你游福州——隐没在福州海王制药厂中的福建协和大学旧址
福州魁岐隧道是福州通往马尾、长乐方向的必经之路,如果您是个有心人,在隧道上的青山中总能看到隐约浮现着一片民国初期的建筑。我也走过福州的山山水水,对各种古迹所在的位置都略知一二,但是唯独这一片地方却从未踏足,曾经也想在百度地图上搜索个究竟,遗憾的是连最先进的地图上也未做任何标注,于是这个地方成了我心中的一个谜!
直到一天,无意间在省高院的黄教授处看到我心心念念的那个民国建筑图片,我心想这不就是我要找寻的那个目标?在黄教授的指引下,我来到了这里,将它的神秘面纱慢慢地为大家揭开........
从福州市区如果不开车(建议不要开因为不好停)可以坐112路到魁岐铁道口站下!
穿过前面古老的铁道,步行约十分钟,就能到达福建海王制药有限公司,我们要探寻的目标就在里面....
也可以乘坐170路到达,协和大学旧址站下!边上约30米处就是协和大学旧址!
我们探寻的目标就隐藏在福建海王制药有限公司,目前疫情期间,这个公司不让任何人进入,我也是花费了一番心思,得以进去。(如果有网友有其他路线,可以给我留言,分享给大家!)
在制药厂的一个侧门,我们可以看到福建协和大学的旧址几个字!里面就是福建协和大学了!
福建协和大学(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,1915~1951)系创建于1915年的一所教会大学,清宣统三年(1911),由世界基督教大会推举的高等教育委员会会长高绰博士(Dr.John Goucher)来福州,与福建基督教六公会联议创办大学。距今已有百年的历史,是福建师范大学和福建农林大学的前身。
踏上斑驳的石阶,仿佛随着时光倒流,走回到那百年前的校园。
清朝宣统三年(公元1911年),由世界基督教大会推举的高等教育委员会会长高绰博士(Dr.John Goucher)来福州,与福建基督教六公会联议创办大学,几经酝酿、筹备,于民国四年(1915)成立董事会,以俾益知(W.L.Beard)为主席,推选庄才伟(Aduin C.Jones)为首任校长,校名定为福建协和大学((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)。
民国六年(1917)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承认私立福建协大是一所合格大学,并且参照美国大学毕业生的管理办法,承认其毕业生同样可取得学士学位。翌年,美国罗氏基金董事会鉴于协大办学渐具规模,乃逐年指定一笔巨款,拨作添聘教授和购置设备之用。
原有的教学楼虽然内部已经破败不堪,但是外观依然保持完好!
协和大学原男生宿舍(光荣楼)
虽然时光飞逝,岁月匆匆,但石头上的浮雕仍然栩栩如生。
屋檐角雕刻龙的造型十分讲究!
民国十一年(1922)学校择定福州魁岐乡为校址,于鼓山之麓,闽江之滨,建筑新校舍,大小数十座饶有东方古典风味的精致建筑峙立江东,背倚鼓山,面俯闽江之流,远山凝翠,江帆如画,不愧为一所实施大学教育的好学府。
民国十六年(1927),校董事会改组、高校长辞职回美,校务收回国人自办,由校友林景润继任校长,并遵照国民政府颁布的私立大学规程报请立案,民国十七年(1928)得何氏中国文化研究基金会的津助,扩充文学院各学系。
民国二十年(1931)国民政府教育部因协大只有文、理两科,不符合大学至少要有3个学院的规定,遂准以“私立福建协和学院”立案。民国二十三年(1934)女生宿舍竣工,始兼收女性。
女生宿舍楼 (红墙琉璃瓦)
女生宿舍楼又称第四宿舍楼,今为制药厂职工宿舍。南向,建于1932年。砖石结构,五层,每层面阔八间,进深三间,占地面积335平方米,建筑面积1486平方米,硬山屋顶,上覆以琉璃瓦。
教授宿舍楼
教授宿舍楼,今为托儿所。南向,三层,每层面阔三间,进深二间,占地面积111平方米,建筑面积240平方米。一层为地下室,石构;二、三层为砖木结构,硬山屋顶,上覆以琉璃瓦。房屋建筑精巧,房间内设壁炉,门庭护以瓷栏杆。
福建协和大学是人才荟萃之所,有一批著名专家、学者、教授先后在这里任教。如著名文学家、文论家、教育家叶圣陶、郭绍虞,名儒陈宝琛入室弟子陈易园,严复的哲嗣、著名教授严叔夏,著名专古学家、甲骨文专家董作宾,著名历史学家傅家麟,著名黄麻遗传学者卢浩然,著名动物学家、两栖爬行动物国际委员会委员丁汉波,著名微生物学家、"庆大霉素"发明者王岳,著名昆虫学家、博士生导师赵修复,以及著名学者陈文渊、陈锡恩、陈兴乐诸博士。
漫步通过这长长的台阶,就看到了校长楼。
民国三十三年(1944)十月,福州第二次沦陷,魁岐乡校舍遭日军洗劫,留在校内的仪器、设备,无一幸存,连门窗地板也被拆毁,树木被砍伐三分之二;文学院于民国三十三年(1944)十月被纵火焚烧,屋顶及非水泥部分全毁,膳厅、游艺厅及职员住宅,亦壁穿梯折,仅存外壳,总计校舍被毁损失达30余万美元。其中以沙氏考古馆的损失最为惨重,馆中所存古物3600余件,包括夏、商、周以来的瓷器、铜器、陶器、石斧等,是沙善德教授费数十年心血,耗巨资汇集的,均荡然无存。
民国三十四年(1945)五月,日军撤离福州,八月宣告投降。抗战胜利了,协大于十一月筹备复员,迁回福州。民国三十五年(1946)夏,文学院及其他各部房舍先后修建完成,并添建临时校舍如大礼堂、农学院办公厅及教职员住宅等计共5座,五月一日宣告复课。经过数月艰巨的工程重整之后,高山苍苍,流水泱泱,始重温昔日的弦歌了。九月二日林景润校长休假赴美,十月二十日陈锡恩代校长及教师多人由美抵校。
1947年5月16日,协和大学学生自治会在我地下党组织领导下,经过周密的策划,发动全校绝大部分学生计600余人,冲破国民党的威胁与重重阻挠,组织福州市有史以来人数最多、声势浩大的"三反"("反饥饿、反内战、反迫害")大游行,散发《告福州市民书》。队伍浩浩荡荡地沿着市区台江、小桥、洋头口,穿过南门兜,一路直达鼓楼的国民党省政府,向当局递交《请愿书》。沿途群情激奋,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,有的纷纷加入游行队伍,此举也得到了福州各大专院校学生的声援和支持。
作为福建师大的前身校之一,在协和大学真正办学的35年间,协大人坚持“博爱、牺牲、服务”的校训,关心国家和民族未来;而校园内更是洋溢着关心爱护师生、校友乃至社会一般民众的和谐氛围,把以人为本放在了首位;同时不断融合东西方教育和文化特色,追求当时先进的前沿学术理论,并在那时候的福建教育界做到了一枝独秀。长时间的实践,协大最终形成了以“爱国、人本、融合”为核心的协和文化精神内涵。
福建协和大学校歌:
协和大学闽江东,世界潮流此汇通;
高山苍苍,流水泱泱,灵境产英雄;
萃文化,作明星,明星照四方。
无远弗届,真理是超;
乐群众于一堂兮,作世界大同之先声;
协和协和,大德是钦!
如果有朋友知道其他路进去的,恳请在留言区赐教!